AI圈「普通人上岸指南」!走对4条路,草根也能成大佬
【导读】AI的热度没降过,但进场的人越来越焦虑。Business Insider采访了16个已经进入AI行业的人:有的刚毕业,有的中途转行,有的靠自学。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没人天生懂AI,大多数人都是边干边学、边试边错。
过去两年,「进AI」成了职场新方向。
有人报班上课,有人辞职转行,也有人边上班边学。可真正能留下来的那批人,其实并不多。
Business Insider最近找了16个已经「上岸」的人,从印度到硅谷、从市场到算法,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
他们不是「天选打工人」,只是比别人早一步、稳一步。
先行动,再找到方向
过去两年,「进AI圈」一直是热门选项。
有人报了几千块的课程,有人开始学写Prompt,有人还在犹豫要不要开始。
可真进到这个行业的人会告诉你——他们也不是准备好了才出发的。
Business Insider最近采访了16个已经进入AI行业的人。受访者来自印度、新加坡、硅谷和悉尼,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转行的中年人。
他们普遍认为,进入AI还来得及,背景也不是决定因素。

新加坡的Benjamin Leong,原本是一名中医师。
疫情后,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上网课学Python、做小模型实验。
两年后,他加入一家医疗科技初创公司,成为AI工程师。薪资比原来高了三成.

英国的Alexander Cobb曾是音乐人。2023年听了奥特曼的一次演讲,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等,报名哈佛CS50课程、连着参加几场AI黑客松,现在是AI初创团队联合创始人。
美国旧金山的Tim DeSoto,49岁,没有技术背景,原本在Walmart做战略。

2024年他辞职创业,每晚泡在AI Meetup上看人演示新模型,如今成立了自己的AI原生公司。
他们的经共同点只有一个:没等准备好才开始。很多人都是先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一边改。
过去三年,用AI技能写在简历上的人数增长了80%,但大多数并非AI相关专业出身
在CESifo Group的报告中,从2018年至2023年间,AI相关岗位对大学学历要求的提及下降了约15%,而「AI技能」相关的薪酬溢价上涨了约23%。
可以看出,现在的AI行业,不再看学历、头衔,更看「你能不能做出点什么」。
这里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趋势:AI入行的「成功者」多数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路线、拿着明确地图前进的。
他们是在路上,一边走一边绘制自己的地图。
四条摸索出来的路
Business Insider总结了那16个人进入AI行业的路径,大致分成四类:毕业入场、转行过渡、内部转型、自学上岸。
每一条路都不完美,但都能走通。
毕业入场:趁早上手的人
进展最顺利的,是那些在学校就开始接触AI的学生。
美国的一位应届生,在大学期间参加AI研究项目、发论文、做open-source贡献,毕业时就拿到了Anthropic的面试机会。
他在采访里说:
我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我比别人早开始实验。
这类人靠的是抢占先机——不是等学完再投,而是边学边写边投。
转行过渡:拿旧经验闯新领域
不少人来自非技术行业,靠「混合型能力」进场。
Tim DeSoto,从沃尔玛企业战略跳出后,成立了AI公司;他不会写代码,但能理解商业模型、能对接客户。
AI岗位不只是写程序,还有产品、运营、增长、内容。懂业务的人,反而成了AI落地环节的关键。
有时,不是你学多少代码,而是你能把AI带到哪里去。
内部转型:在熟悉的地方重新出发
一些人没离开原公司,而是从现有岗位转去AI部门。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银行分析师,发现公司组建「AI风控组」,就主动报名内部培训。半年后,他成为团队的Prompt分析负责人。
这种转型风险小、节奏稳定,但前提是要敢申请、敢跳出舒适区。
自学上岸:用作品敲开那扇门
最后一种方法,是靠作品集自学上岸。
有一位印度学生,在连投十几家公司被拒后,他在GitHub上传自己的模型训练项目,结果被一家创业公司注意到。
这四条路径看似不同,其实共通点很简单:先做点什么,再决定下一步。
正如Google的AI研究员Katia Vlachos说的:
进入AI行业的关键,不是你会写几行代码,而是能不能把模型用在真实问题上。
对行业新手来说,路线可以不同,开始的方式却值得借鉴。不是想清楚再出发,而是「先动,再修路」。
不是没能进,只是太犹豫
看完这些故事,最容易冒出来的想法是——「他们好像都挺厉害的,我不行。」
可真相恰好相反。那16个人里,很多都经历过同样的情绪:被拒、焦虑、拖延、怀疑。区别只是,他们「准备」了太久。

Business Insider的编辑在采访后写了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话:
几乎所有受访者,在还没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时,就已经开始学了。
这句话,其实戳中了现在很多人的焦虑点。我们太想「找到对的路」,反而错过了开始的时机。
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25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全球约25%的岗位已经「某种程度」受到生成式 AI 的影响。
也有研究发现,虽然某些岗位风险较高,AI更多是在「增强」人类能力、提高效率,而不是立刻全面代替人类。

所以,焦虑也是有原因的,环境真的变化了。但问题在于:焦虑替代不了行动。
那些后来者中,很多人不是背景好,而是比别人早一步开始尝试:做一个小项目、接一个副业、改一个流程。
从「我要先准备好」切换为「我先做点什么」,变成了他们的共识。
AI的下一班车,还没开走
AI的热度还在升温,但真正的门槛不是懂多少,而是「敢不敢开始」。
没有谁能一步到位。有人边上班边学,有人半夜做副项目,有人靠一份GitHub作品被挖走。

AI行业现在的节奏更像是一场长跑,而不是短冲。
模型、岗位、工具每天都在变,没有人能掌握全部答案。
与其花时间打听「哪门课最值」,不如先从手边的小问题开始。用AI写报告、改文案、搭个原型……都算是上路。
一位接受Business Insider采访的AI创业者说得很实在:
没人能在AI浪潮里百分百安全,但行动总比观望更有确定感。
焦虑的人越来越多,可真的「晚了」的人并不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犹豫中迈出那一步。
AI不会等人,但也不会拒绝后来者。
每一次动手、每一次尝试,都是在逼近那道门。
不必完美,只要开始。
AI不是精英游戏。它更像是一场集体实验,有人早一点开始试,有人还在想要不要试。
真正的差距,从那一刻开始。
参考资料: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how-to-get-ai-job-career-transition-pivot-startups-2025-11?utm_source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
AI 中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