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跑出数百预测!WeatherNext 2把短时预报带入小时级
【导读】Google DeepMind发布WeatherNext 2。它能在1分钟内,从同一初始场生成上百种可能的未来,分辨率细到1小时,并在几乎所有气象变量上超过上一代模型。更重要的是,它已接入Search、Gemini、Pixel Weather与Google Maps,天气预报的「底层引擎」被重写了一次。
就在昨天,谷歌再一次刷新了行业上限!
谷歌DeepMind最新发布的WeatherNext 2,在天气预测行业上迈出了一大步。

官方在X上发布了演示视频:单一初始场景,能生成百种预测;一分钟就能完成大气场推演,整体性能全面超越上一代。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到普通用户手中:Search、Gemini、Pixel Weather、Google Maps的天气系统都已经接入。
当我们在手机上刷新天气卡片时,后台运行的,已经是一套新的预测引擎。
天气预报的逻辑,被重写了一次
这两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但天气预报却越来越难预测我们真正关心的点。
降雨到底是下午三点来,还是七点才落下?风会不会突然加大?雷暴到底会不会影响下班路上的航班?
传统数值模型很强,却有两个短板:计算耗时、分辨率偏粗。完整模拟常要数小时,等结果出来,天气已更新。

想要把天气预测做到「小时级、随时更新」,传统模型已经有点吃力。
在这种背景下,WeatherNext 2出现了。
它不是把图表做得更漂亮,而是换了整套预测思路:不再只给一个结果,而是一次性交付「上百个可能的未来」。
在Google的TPU上,一次推理不足1分钟,预测分辨率提升到1小时级。

更重要的是,它不再只给出一条未来路径,而是能从同一个起点推演出上百种可能的天气走向,让极端事件的「风险空间」第一次变得可见。
未来不止一条:WeatherNext 2的新预测法
Google DeepMind 在官方介绍里用了一个关键描述:
从同一个起点,生成上百种可能的天气场景。
这句话看起来轻,但背后意味着天气预报从「单一答案时代」进入了「多场景时代」。
过去我们习惯的天气预报,本质上是模型给你一个预告:天下雨、后天降温、三天后有风暴。
但大气本身是高度不确定的系统,尤其遇上台风、强降雨、雷暴线这些「临界事件」,单一路径往往不够稳,也不够安全。
WeatherNext 2的做法是——把不确定性本身变成预测对象。
模型会基于同一组初始条件,一次性跑出数百条不同的未来路径,再从中提取趋势、最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风险范围。
这项能力是通过一个新的架构:Functional Generative Network(FGN):噪声并非加在输入数据,而是注入到模型的「函数空间」,从而得到一组差异可控且物理一致的预测。

WeatherNext 2多场景预测示意。模型从同一初始天气场出发,通过注入不同噪声生成多条物理一致的未来路径,用于呈现更完整的天气可能性范围。
这让每一条生成的未来既有差异,又能保持物理规律的一致性。
对此,DeepMind的解释是:
注入的噪声依然能生成物理连贯的场景(coherent variability)
这也是为什么WeatherNext 2在官方发布里特别强调:
它只显式学习了「marginals」(单独的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但能自动推断出「joints」(完整的台风结构、热带扰动、锋生、湿度输送通道)。
速度提升同样关键。Google表示,一次预测在TPU上耗时不到1分钟,相比数值天气预报需要数小时计算,更新频率和时效性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再结合WeatherNext 2的1小时级分辨率,短时突发事件,比如雷暴、阵雨线、大风切变——第一次可以被更细地捕捉。
从整体能力看,WeatherNext 2并不是某一项指标变好,而是整套预测方式都变得更灵活、更连贯、更实时。
官方给出的CRPS对比图也能直观看出差距:
几乎所有气象变量、所有气压层、所有预测时效(0–15 天)都呈现持续提升。
蓝色越深、代表越优,而整张图几乎都被蓝色覆盖。

连续排名概率评分对比:WeatherNext 2和WeatherNext Gen
说到底,WeatherNext 2的升级不是多加了一点精度,而是让天气预报从确定性变成「多可能性」。
从延时更新变成分钟级滚动推演,从大尺度趋势变成小时级细节。
从实验室走出去
WeatherNext 2改变生活
如果WeatherNext 2只停留在论文里,它充其量算一次漂亮的技术实验。
Google选择的是把它推上生产线。Search、Gemini、Pixel Weather、Google Maps的天气层,全都切到了WeatherNext 2 的数据流。
这意味着我们第一次不是基于一个结果判断天气,而是基于一个「未来的范围」。
过去的天气预报更像是一句结论:「今天可能下雨。」
现在的是:「在几十种未来里,降水最有可能在下午三点左右推进到城区。」
行业上的变化更明显。能源、航运、机场、供应链,这些原本被天气牵着走的行业,现在能提前看到可能的未来。

Google已经用WeatherNext技术支持过热带气旋的实验性预测,让决策方能真正评估「最坏情况下要往哪走」。
这跟传统的单一路径预报完全不同。
科研端的反应也很强烈。
因为WeatherNext 2的数据不只用于产品,它还被同步放进Earth Engine和BigQuery,研究机构第一次可以稳定调取「小时级、高分辨率、可重复的AI预测」。
在气象领域,这是非常罕见的开放度。
不只是天气预测更准这么简单。它让天气变成了一套可被引用、可被嵌入、可被计算的系统——
能被行业使用,能被科研验证,也能被城市运营纳入决策链。这是气象体系以前从未具备的能力。
AI天气时代的真正意义,才刚刚出现
WeatherNext 2让天气预测变得更快、更细、更可用,它触动的,是气象系统过去几十年没变过的底层结构。
以前的天气服务更像一条单向链路:超级计算机跑出结果→气象机构发布预报→产品端展示给用户。
这套逻辑很稳定,但也很慢。
预测不再只是结果,而是一个随时能被调用的能力。
能源企业可以用它提前判断风电波动,机场可以预估下一小时的风切变,城市可以滚动监测降水边界的变化。
首先,天气数据会变成基础设施。不是每天几点更新,而是随时可用、随时刷新。
对于依赖天气运营的行业,这是新常态。
其次,预测系统会更像「协作网络」。
AI模型跑多场景,物理模型兜底趋势,各机构共享数据流——预测不再是一家机构的任务,而是一张连着科研、产业、政*的网。
最后,人们对极端天气的应对方式会变。
过去是一条路径决定所有行动;未来可能是一整套「风险区间」驱动的决策。
所以,WeatherNext 2不只是更准的天气预报,它更像是在把天气重新定义成一种「可计算资源」。
极端气候越来越频繁,未来我们会越来越依赖这样的基础工具。
也许很快,天气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信息,而是能被及时理解、提前准备的变量。
参考资料:
https://x.com/PeterWBattaglia/status/1990438610684797385
https://x.com/GoogleDeepMind/status/1990435105408418253
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google-deepmind/weathernext-2/
秒追ASI
⭐点赞、转发、在看一键三连⭐
点亮星标,锁定极速推送!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
游客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
AI 中文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