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下注27岁神秘青年,「复活」世界最顶级实验室

2025-11-12 发布 · 浏览17次 · 点赞0次 · 收藏0次

【导读】一位在互联网上近乎「隐形」的27岁创始人,却同时赢得奥特曼与孙正义的重注,豪言要打造一个「现代贝尔实验室」。

27岁的无名之辈,却同时获得奥特曼和孙正义的青睐。

路易斯·安德烈,你绝对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甚至网络上关于他的信息近乎空白。

但从周一开始,安德烈将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奥特曼与孙正义用真金白银支持他打造现代版的贝尔实验室Ultra计划


这件事情吊诡之处在于,互联网上关于路易斯·安德烈的信息,寥寥无几。

通常来说,像这种级别的投资,被投资人往往做出过一些业绩来佐证能力或者提高投资人信心。

但这个27岁的年轻人很神秘。他的X上也几乎没什么粉丝。


外媒独家报道介绍,他在欧洲长大,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来自马达加斯加。

安德烈最初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先后辗转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

还曾在谢尔盖·布林资助的一家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技术初创公司工作。

谢尔盖·布林是谷歌的联合创始人,2019年从谷歌母公司Alphabet总裁职位卸任,但仍是董事并保持控股权。

在《福布斯》实时富豪榜上,他长期名列前茅;截至此刻约居第5位,净资产约2136亿美元。

重现贝尔实验室的荣光

安德烈正式揭幕的新公司名为Episteme(Episteme源自希腊语中的知识一词)。

这家公司同时获得了奥特曼、孙正义以及多位(目前尚未公开的)投资者的支持。


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企业致力于打造现代版的贝尔实验室或施乐帕克研究中心,旨在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共同研发具有突破潜力的多元化产品。

贝尔实验室是工业研究所的「黄金标准」。

从信息论、晶体管、CCD、Unix/C,到卫星与蜂窝通信等,都在这里诞生或成熟;既做基础科学,也做可落地的工程与标准,对人类20世纪信息技术版图影响极深。

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PARC)可以说是个人计算与人机交互的「摇篮」。

个人电脑、图形界面、所见即所得、以太网、面向对象、激光打印等在此开创;强调「人怎么用计算机」的范式创新,成果后来被苹果、微软、Adobe等广泛产业化,至今仍是个人电脑与互联网时代计算领域的重要基石。

安德烈认为当前科研体制让许多才华横溢的研究者感到失望。

「我们希望介入并支持那些真正富有远见、渴望从事有意义研究,却在现有体系中感到困顿或看不到未来的科研工作者。」

他想要重现当年贝尔实验室的荣光。

Episteme的起源故事要追溯到几年前安德烈与奥特曼的一次对话。

两人当时探讨了科研界普遍存在的困境——全球学术界最杰出的头脑大多将时间耗费在撰写基金申请、处理行政事务和发表论文上,而非专注于真正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往往面临短期财务压力,难以给予那些最宏大、最具风险的理念足够的成长空间。

「我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安德烈回忆道,「我们必须尝试走一条不同的路。」


安德烈与奥特曼所能提供的最佳宣传照片

他们构想的解决方案核心在于:为研究人员提供丰厚薪酬、实验室资源以及持有Episteme股份的机会。

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可以摆脱筹资压力与基金申请文书工作,将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科研探索中。

此外,Episteme还希望帮助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想法转化为重磅产品。

他们建立的模式是让大公司的研究部门拥有相对自由,去追求宏大而冒险的想法。

科学家们在一定程度上免受高层管理的干预,无需屈从于公司的核心业务和利润考量。

科技行业和硅谷直到19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都沿用着这种模式。

IBM曾在全国各地设立实验室,其位于圣何塞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更是个尤为耀眼的存在。

在那座坐落于田园风光中的建筑里,科学家们可以自由开展基础研究。


然而到了2025年,这些实验室大多已不复存在或风光不再。

谷歌X实验室是当代复制这些传统实验室的最新尝试——但取得的成功可谓喜忧参半。


迫于每季度安抚股东的压力,管理层往往不得不放弃支持那些自由运作却耗资巨大的研究部门。

许多企业也选择依赖硅谷充满活力的初创公司,通过收购获取创新成果而非自主培育。


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发明者们。威廉·肖克利(中)离开贝尔实验室前往帕洛阿尔托照顾母亲,随后在山景城创办了一家晶体管初创公司。在此过程中,他与最优秀的工程师们分道扬镳,却意外催生了半导体产业。

安德烈表示,Episteme团队已确定约2400名希望招募的研究人员。

不过,该公司目前先从能源、计算和神经科学等领域招募了15名科学家作为创始团队。


这支初始团队将在旧金山的一处设施开展工作,但安德烈希望未来在全球设立多个Episteme办事处。

「我们主要评估三个关键维度,」安德烈说,「首先是他们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其次是技术实现与执行能力,而第三点或许最为重要——他们对变革的构想。我们需要那些怀有深层个人驱动力、并对未来世界图景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才。」

安德烈和奥特曼均证实,Episteme公司确实怀有商业化愿景。

研究人员将接受定期评估,期望科学家们研发的产品能使公司实现自我造血。

不过两人也强调,希望能给予科研人员最大限度的自由与时间。

「我会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的压力,」奥特曼表示,「我认为研究成果成熟自会水到渠成。有些项目耗时两月,有些则需要十年。路易斯关于建设长期研究机构的愿景与我不谋而合」。

奥特曼拒绝透露他向Episteme投入的具体金额,安德烈也未公布迄今为止的融资总额。

可以确定的是,Episteme并不属于奥特曼像投资Helion、Retro Bio和World那样的大型押注。

安德烈表示,除了奥特曼与孙正义外,还有其他支持者同意投资Episteme,这些投资者都做好了可能多年不见回报的心理准备。

即便是稍微动念要打造一个像贝尔实验室或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在其鼎盛时期那样多产的机构,都可能显得夸张。

这需要的资源简直如同天文数字一般。


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的豆袋沙发上抽着烟,畅谈宏伟构想

Episteme显然带着硅谷惯有的奇幻色彩登场。

它将搜罗全球,精心挑选那些聪慧而不拘一格的人才。

它将汇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精英,期待他们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启迪。

它将为研究人员提供梦寐以求的一切支持,或许还能让他们在此过程中实现财富自由。

现代版贝尔实验室:要么超越,要么失败。

「有人会说这听起来过于理想主义,」安德烈表示,「但我认为这是好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的世界里,保持适度的理想主义至关重要。」

不是简单的「贝尔实验室复刻」

Episteme不是公益研究所,而是明确的公司主体(Episteme, Inc.),研究人员拿高薪+持股,强调把研究变成「重磅产品」。

这意味着它更像研究型公司+风投孵化器的混合,而不是传统学术机构。

但不要忽略体量落差:想学贝尔,就得认清规模代价。

贝尔实验室鼎盛期约2.5万人、3300名博士;PARC也曾聚拢当时半数顶尖计算机科学家。


Episteme首批只招15人、瞄准全球约2400个候选。

要接近「贝尔实验室级」产出,资金、人天、设施都要呈数量级提升,这是中长期硬约束。

更不要忘了经典教训:PARC的「价值捕获」难题必须正面破解。

PARC发明无数,但母公司多次没有吃到应有回报(GUI/以太网等被外部产业化)。


Episteme若做「平台性突破」,必须在IP、孵化、产业联盟上预埋抓手,否则容易重演「技术出圈、价值失守」。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资金耐心与考核张力。

虽然奥特曼与安德烈都承认会做定期评估,但时程可长达十年;同时又强调给足自由。

这一对「自由度—里程碑」的拉扯,将是组织运营的第一性难题。

当然,最最最关键还是创始人。

27岁、网络留痕极少的创始人设定,放大了外界对「选人能力」和「背后的招贤体系」的关注。

好处是让机构品牌大于个人;风险是早期信任成本更高、外界会放大每一次公开里程碑的成败。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年OpenAI也是年轻的奥特曼打动马斯克,扯着马斯克的大旗,最终成长为如今的巨无霸。

或许这就是创业和投资的魅力,更是相信的魅力。

参考资料:

https://x.com/ashleevance/status/1987928675518673356?s=20

奥特曼下注27岁神秘青年,「复活」世界最顶级实验室 - AI 资讯 - 资讯 - AI 中文社区

声明:本文转载自新智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社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建议,若有版权等问题,点击这里。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我方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点赞(0) 收藏(0)
0条评论
珍惜第一个评论,它能得到比较好的回应。
评论

游客
登录后再评论
  • 鸟过留鸣,人过留评。
  • 和谐社区,和谐点评。